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加强大学生绿色教育筑牢美丽中绿色根基(3)

来源:经济管理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绿色教育的内涵 所谓绿色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向受教育者传播文化知识、科学技术,而且还培养受教育者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

(一)绿色教育的内涵

所谓绿色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向受教育者传播文化知识、科学技术,而且还培养受教育者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中国绿色教育具有社会内涵和教育内涵,二者是中国绿色教育的时代内涵,不可偏废。社会内涵上,中国绿色教育以环境保护为最终目标,是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育内涵上,中国绿色教育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在呵护生命、尊重生命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生命质量,最终实现学生的绿色健康发展。随着绿色教育工作的开展,绿色教育理念逐步形成了三个不同的层次,即环境保护教育、生命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环境保护教育是绿色教育的最初和表面的理解,是对学生开展环境保护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教育。生命教育,即生存能力教育,是对绿色概念的延伸,其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相处。全面发展教育对绿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追求可持续发展教育,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教育学生具备一定的生存能力,而且要求全面发展、成功生存。

作为当代教育新理念,绿色教育是教育者从主、客体以及客体各因素之间互相依存、和谐共处的生态道德观出发,以科学求真和人文求善为指导思想,将理性科学教育与感性人文教育相融合,引导受教育者注重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树立的新生态自然观、人生价值观和生存发展观。

(二)绿色人生与绿色人生发展的关系

广义上,绿色人生包括健康人生、快乐人生、幸福人生、安全人生等所有积极阳光的人生类型;按照不同层次,绿色人生包括绿色生命、绿色生活和绿色职业生涯三个层次。从某种意义上,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同因素的集合,不同的人拥有的绿色人生因素的多少、种类和深浅程度不同。追求绿色是人的本能、本体需求,这种能量和需求是内生的,这种能量处于自发释放的潜能状态,没有被充分的认识和开发。因此,绿色人生是可以开发、发展和规划的。

所谓绿色人生发展,是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一个人所拥有的绿色人生因素的种类、数量、绿色程度不断增加,绿色理念、绿色需求、绿色行为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进步过程。绿色人生发展的核心是绿色发展、全面发展。人们更懂得了对生命的尊重,也更加向往绿色生态的居住环境和人文康养的生活方式。因此,开展绿色人生发展活动,是将国家的生态文明发展要求和个人的绿色发展需求有机结合,从而内化成个人的绿色理念,外化为个人的自觉行动。

(三)加强大学生绿色人生发展规划的教育

绿色人生发展规划是运用生态文明理念对个人的生命、生活和职业生涯的绿色发展目标、重点内容和行动进行安排和部署。对于个人,绿色人生发展规划是对人生进行的战略管理;对于国家,绿色人生发展规划既是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又是人才资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高校学生绿色教育工作应该以培养学生绿色人生价值观为目标,以提升学生绿色人生规划的意识和能力为方向,整合现有的优质资源,统筹育人元素,深刻把握学生工作的魂,提升绿色教育的有效性,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绿色教育的机制和模式。

(四)推进绿色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和劳动教育作出重要论述。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劳动教育不断升级,劳动教育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绿色发展的需要。绿色教育可以为劳动教育提供方向,劳动教育为绿色教育提供抓手。探索绿色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过程,嵌套高校学生特质培养的框架体系,开展绿色人生规划,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结合绿色劳动教育特点,开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加强校史陈列馆、纪念园、科技馆、博物馆的建设和利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强化学校精神的凝炼,实施 文化品牌塑造计划,打造特色鲜明、影响更大的文化品牌,营造学校绿色劳动教育氛围。让学生参与校园环境文化氛围设计、体验,打造以片区与环境相符、功能相对独立的景观工程,美化校园环境,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实现绿色教育和劳动教育相结合。在体力、脑力劳动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个体、集体的融合及个体、环境和谐的认识,实现个体与外界的和谐,推进绿色劳动价值观的塑造,最终提升学生的绿色劳动素养。

文章来源:《经济管理》 网址: http://www.jjglqk.cn/qikandaodu/2021/0226/1270.html



上一篇:探究经济与音乐的相关性及融合发展
下一篇:经济背景下基于大数据的网络教学管理研究

经济管理投稿 | 经济管理编辑部| 经济管理版面费 | 经济管理论文发表 | 经济管理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经济管理》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