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下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创新

来源:经济管理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下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创新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下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创新+刘幼昕1李涛2(1.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重庆;2.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
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下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创新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下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创新+刘幼昕1李涛2(1.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重庆;2.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摘要文章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对当前的经济管理实验教学进行了审视与思考,以促进教育创新。关键词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社会建构主义教学创新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实验是人对客体发生物质作用的方式,是人在实践中把握现实的方式,是为了认识某一现象、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说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方法或活动。¨3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是在经济管理专业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教师的主导意识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重,以实验室为教学场所,以各种硬件与软件为媒介,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培养观察、分析、判断、综合、推理、比较、抽象等各种能力的教学环节。经济管理实验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兴起于西方国家。对我国而言,经济管理实验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国内至1994年才建立第一个经济学实验室——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科学实验室。此后各高校才掀起建设经济管理实验室、开展实验教学的热潮。自20世纪80年代末,建构主义理论的思潮传人伊始,便渗透于我国的教育领域。从皮亚杰到杰根、沃茨奇,建构主义从个人建构主义发展到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建构性的辩证法,它具有“建构性”、“建构的社会性”和“社会建构的互动性”等三个思维特点。[21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对当今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一、转变教师的角色传统教育中教师是拥有知识的权威,地位不容置疑。学生处于不平等地位,是知识的传输对象。权威面前,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是不可能存在的。按社会建构论的观点,无论是借助经验还是借助理性的提炼,权威都不存在于个体之中,而是依存于群体。权威产生于社会群体,并由社会群体的认可而维系。权威是社会赋予的,在大多数学术领域内权威只是那些被特意授予占据某一特定话语位置的人。对学校里的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就是被赋予这一话语位置的人,如果得到相关社会团体的认可,任何占据一个该位置的人都可能成为权威。因此,学生也可以成为权威p1。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师很多都是从事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教师,他们习惯于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传统理论课教学方法,有的教师即使考虑到了实验课的特点,也不过是应用演示法、参观法等常规方法,而很少去应用沙盘推演等先进的、灵活的方法。实验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感性认识,并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1。他们不能完全摆脱单向灌输的理论教学传统模式,仅满足教会学生模仿和记忆。仍然是从个+收稿日期2007一12一03作者简介刘幼昕(1971一)男,四川攀枝花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一3l一高等理科教育2008年第6期(总第82期)人的认识纬度来把握课堂教学,扮演着权威的角色,而把学生视为“白板”,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在上面刻画出世界的本质形象。在这一点,社会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工作绝不是基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引出知识,移植给学生。社会建构主义认为,认识是一种在个体的认识建构活动之上,加上同他人的交互作用之中,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对话并重视人与社会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情境、维持对话的秩序使其按照一定规则进行,最终达到知识的共同构建。我们呼唤着实验型教师的出现,他们会放弃自身的权威,他们是教育对话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善于激励起学生一定的思维活动,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并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兴趣、心理需求和个人经验去体验和学习。他们时而是一个协调者、促进者、资源顾问,时而也可充当指导教师或教练,让学生能够配置资源,引导学生如何在缺乏背景知识的情况下从大量的书籍中摄取所需的内容。教师必须认识到新的信息不过是学生解读意义的帮手而已,教育的主旨在于促使学生与其他人的对话,达到知识在社会关系中构建,避免知识传播的权威性与个人学习的主观性。要让学生从被加工的客体转变为这一社会关系中的主体,促使他们自由自在地主动构建知识。二、创设情境社会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知识观和学习观,关注学习者的潜能,支援学习者基于自己的意义发现而展开文化创造的教学。在社会建构主义看来,人的学习是一种情境认知。因此,他们主张学生学习的课程应该与实际的应用情境有关,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与理论教学相比,经济管理专业开展实验教学的本质也就是提供现实社会文化的模拟情境,促使学习者在情境中跟他人的对话,来完成自己的知识的建构。建构主义理论对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影响至深。在更强调情境的经济管理实验教学领域,我们着力建构着学习的情境。我们认识到情境问题条件要与社会生活相接近,使学习者能够运用多种认知方式、信息资源进行学习"J。于是,把教学由传统的课堂搬到摆放着电脑设备的实验室里,建造了如同真实银行一般的营业柜台、如同真实证券交易所里一样的电子显示牌,也开展了模拟仿真实验,提供真实仿真企业的业务处理环境,赋予学生“职业角色”的感觉,由其分别模拟企业不同部门、不同的工作岗位,完成业务流程的操作。的确,个体的心智活动同社会文化的种种变量号隋境是不可分割的。然而社会建构主义却提醒我们,情境认知是在与周遭环境中的工具、符号、语言乃至人际关系等一系列媒体和功能性资源的交互作用之中生成的认知过程。与个人建构主义相比,社会建构主义重视对话的交互作用过程,认为人的认识跟社会文化变量交互作用,并在社会文化的框架之中受到制约的形式而存在。情境是社会文化的构建而不仅仅是物理环境的构建。在其中,个人的认识与他人以及社会文化变量的交互作用活动得以展开,并在交互作用之中与他人共同建构取得共识的知识。因此不能机械地设置情境,更不能为构建情境而构建情境。情境只是为意义的建构提供条件。正如瓦希纳指出,我们需要关注在微观层面的个体的心智活动或个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行为同宏观层面的社会文化的相互关联之中所形成的“公共建构”。[6】三、建立“实践共同体”对于“实践共同体”,温格(E.Wenger,t998)这样阐述道:它指的是这样一个人群:所有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关注点,共同致力于解决一组问题,或者为了一个主题共同投入热情;他们在这一共同追求的领域中通过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而发展自己的知识和专长。…在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我们要大量地建立多种多样的实践共同体,要求学习者带着不同的先前经验,进入一定的文化和社会情境进行互动,通过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增进对知识的一32—高等理科教育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下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创新理解。事实上,在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我们已经在“构建实践共同体”。比如在国际贸易模拟实验中,基于计算机模拟操作平台,将学生按相关课程所涉及到的内容分成海关组、公司组、支付结算组(银行)、认证组、物流组等进行学习。然仅有此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必须关注“实践共同体”的内部构成与微观社会关系。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存在于他人存在的社会场中交流的结果而不是个体认识的封闭系统。个体的单独学习容易陷人主观性,而在与他人的交互作用这一社会活动中学习,可以从多种视点出发,使这种主观性得以相对化,在数人之间建构共同知识。社会建构论者捷根认为语言是知识的文化积累、传输和表征的基本形式,对各个领域中任何问题的表征需要经过社会性的相互转换才能获得台理性,知识的获得基于共同体中各成员间的对话或交流这一微观社会关系层面上。这就提示我们在构建“实践共同体”时,决不能仅仅简单地建立分组,更要强调交互作用,要注重小组内部、小组与小组、小组与老师之间的微观社会关系层面的合作、协商与冲突,在对话之中,让学生感受到不足或与其已有的认知相互矛盾之处,以激发其学习动机。莱夫(J.Lave)和温格(E.Wenger)提出了“正统性周边参与论”(LPP),把学习视为一种“文化的实践”。她们认为学习不是个人头脑中知识积累的过程,而在参与共同体的形态中,新的参与者作为从周边的、局部的参与到充分参与的变化过程。而这种理论的启示就在于它把学习过程视为新的参与者们不断参与到共同体中来,不断地由新手变成老手,推动着共同体的不断实践,这个过程是成员之间关系形成的过程,同时也是每个参与者形成共识的过程。在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学习小组也应该呈现动态的特性,小组间角色不断相互转换,小组成员构成的不断拆散与重组,令新的参与者不断参与到小组角色中来,在参与共同体、成为共同体一员的过程中,形成人际关系、形成自我,最终实现共同体的文化实践过程,获得共同的知识。四、开展对话社会建构论认为,“意义是通过两个或多个人的协同努力而获得的”,即“我所说的事只有得到你的认可”之后才有意义。捷根(K.J.Dergen)强调用社会性(commual)关系代替传统知识概念中个人主义的意识形态,强调只有存在这种社会关系的共同体才能产生合理清晰的表述,由此可推知个体本身的意义。比如信用证,它是一种信用凭证,它的意义在于交易中各个利益团体的共同认可中形成。如果脱离了社会关系的背景,便失去了清晰的意义。知识的意义产生于社会关系中对话的过程。他认为知识的获得来源于微观层面的共同体中的个体与他人的对话,“在最抽象的水平上,我们可以说那些被我们认为是知识的东西就是对话空间中的暂时定位,即话语的范本,这些话语的范本在既定场合被授予‘富有知识的讲述’的地位。要想变得富有知识就必须在确定的时间,在一正在进行的对话关系中占据某一确定的位置”。【81而对话关系可以发生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之间。相对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的本质是拉近人与社会文化的距离,促成人与社会文化的对话。我们建立了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商品学与技术学、ERP等实验室,我们购买越来越先进的计算机及昂贵的软件,我们构建着友好性、交互性不断改善的模拟操作平台,我们创造了演示法、沙盘推演教学法、模拟体验式教学法等……我们在努力地改善着人与环境的关系,促成着人与环境的对话。相比之下,我们是不是较少地关注了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教师间的对话呢?我们谓之为实验的课程,却往往仅仅是传统课堂的翻版,教师在监控端前讲授,而学生在各自的计算机前倾听;或者是按照教师的口令在电脑上操作,缺乏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当前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验证性试验偏多,而综合性的创新性的少之又少。验证性试验,比如会计单证的填制,它强调学生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去做,必须达到最终的标准化结果。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又扮演着指挥者、知识传输者的角色。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往往受到忽略,而师生一33—

文章来源:《经济管理》 网址: http://www.jjglqk.cn/qikandaodu/2021/0709/1424.html



上一篇:我院学生获省图书馆杯广东大学生英语口说大赛
下一篇:中英词组对照

经济管理投稿 | 经济管理编辑部| 经济管理版面费 | 经济管理论文发表 | 经济管理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经济管理》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